#财经# 夜已深,刚刚市场传来了3条大消息,一起来看看!

1、欧洲正在能源结构转型问题上左右互搏!

由于地缘问题,欧的天然气供给捉襟见肘,叠加夏季用电高峰期的到来,欧洲正在能源结构转型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近日,德国正敦促G7收回终止对所有化石燃料投融资的承诺,在此之前,德国旗帜鲜明的反对在2035年之前全欧停产停售燃油汽车的决定;意大利表示,有必要加大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加大投资,未来可以改造成氢能源生产基地;法国则表示,天然气投资将在中短期被允许,但在气候大会上制定的总行动方案不变。

与此相反,欧洲各经济体能源会议决定到2030年欧盟整体能源结构中,可再生新能源要占到40%,此前设定的目标是32%。也就在近日,高盛则预计欧美市场由于天然气缺乏,欧洲有转向煤炭和石油能源供电的预期,并对今年全球原油价格保持高成长的看法不变。地缘导致的能源问题突变打乱了欧洲发展新能源的步伐,因此欧洲内部关于启用传统能源与大力发展新能源的争论又起。对于欧洲来说,发展新能源是既定的方向,但眼下的能源短缺已是燃眉之急。

我认为,欧洲内部或将分化,中短期需求石化燃料替代,结果是今明两年,全球化石能源价格都将在高位;同时,部分地区加大对新能源电力的建设规模。去年,欧洲对我们光伏组件的进口增幅超过了50%,今年一季度,逆变器、组件对欧洲的出口都在大幅增长,荷兰、德国、西班牙已经成为我们光伏行业高附加值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区。

2、多措施推动,猪肉上涨周期或将开始。

近日,农产品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2.40元每公斤,比上周五上升3%;期现两大市场,生猪价格都呈现大涨,自6月初平均上涨15%左右。相较去年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今年的猪肉价格在上半年可谓宽幅震荡,单总体格局相较2019年来说仍然处于低位。大批生猪养殖企业以及养殖户收益大幅降低,甚至出现亏损。为稳定市场猪肉价格,保证猪肉的充足供应,保护养殖企业及个人的收益,上半年,我们多次对猪肉行业发布具体措施来加以扶持。

一是及时公布市场信息,多次发布猪粮比价信息,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进行生产经营安排;二是有序调减产能,稳定市场上的猪肉价格。三是积极收储,从去年7月开始,我们共计发布14批次收储行动,收储48万吨冻猪肉,用收储价对市场价格进行指引。4月份以来,生猪价格自最低位反弹30%左右,猪肉产业链企业的业绩得到稳定。

从远期市场来看,今年9-11月以及明年1月份,到期生猪合约价格呈现逐步抬升的预期。4-5月,存栏生猪数量已经在一个相对低位,下半年猪肉价格有稳步上升的预期。从猪肉大周期来看,完整的周期循环需要4年。

3、A股估值水平并不高!

今年除了我们之外,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都出现了高通胀,究其原因,是对MMT理论(现代货币理论)滥用所导致的结果。根据这个理论的推动,财政是先支出才能收税,简单来说就是先印制了100元进入市场采购,市场中才会有100元流通起来,因此财政赤字=货币发行量。奉行MMT理论的有老美、日本和欧盟,整个日本甚至在2012年之后就举国举债,债务率是其GDP的2倍左右。

从理论的底层逻辑出发运行起来也是没有问题的,但这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需要统一的货币或者说统一的货币兑体系。如果全球都采用美元,那么自2020年以来增发的美元可以买走全球过剩的商品,也就不会发生通胀,市场闭环是通畅的。但问题就出在老美率先搞起了逆全球化,加上地缘问题、防疫问题的显现,全球供应链断裂,商品不足而货币盈余,物价也就飞涨起来。全球化大市场是实现MMT理论的基础。反观我们的市场,我们一直不是MMT理论的拥趸,从2016年之后,对待货币超发就比较谨慎,直到今年我们才开始动用流动性工具。因此,我们的市场呈现出与全球市场截然不同的逆周期上涨。

纵观今年我们的A股市场,虽然也经历了年初的坎坷行情,但年初的下跌,并不是商品紧缩导致的,换句话说经济的大框架运行是良好的,只是由于市场的悲观预期导致的下跌,这是可以扭转的。

从估值角度来看,现在全市场的各产业的估值水平较前期各个阶段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尤其大幅低于2015年。随着我们的制造业从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制造业的附加值上升,对居民收入的提高将是趋势使然,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的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

最后,从规则设计来看,目前A股正趋向全面注册制,长期稳定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也将建立起来,优渥的内外环境,或将奠定我们A股市场长期繁荣和走牛的基础。而今年,就将是这一轮长期繁荣的起点!
#今日看盘#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丨考古知今·透过文物看河南之二 车驾里的河南
引子:从一车一马到通达天下
  在安阳殷墟博物苑车马坑展厅内,六辆商代“马车”完整有序地排列着,这是截至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车马坑遗迹。
  车马坑的最南边,是一条8.35米宽、两边设有1.8米宽辅路的大道,其上,4条车辙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带我们回到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王公贵族驾着“香车宝马”,浩浩荡荡出行的场景。
  3000多年后,2022年6月20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河南“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在全国率先成形,“横”贯东西、“竖”连南北、“点”通晋鲁、“撇”向川府、“捺”指江南,进一步厚植和巩固河南的全国交通重要枢纽地位。
  联八方,通九州。目前,河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216公里,位列全国第一方阵;郑州机场国际(地区)通航城市增至42个,全货机航线增至48条,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多点支撑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钢铁驼队”来往奔忙,中欧班列畅行欧亚。河南,一个内畅外联、协同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加速成形。
  从前车马很慢,路途遥远。而今车轮滚滚,一日千里。
  奚仲制舆
  任重材惟美,多工制不僭。七香参鹤驾,五色间鸾轩。
  ——宋·丁谓《车》
  《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可见夏代已出现了适应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
  古代文献中,记载有黄帝、伏羲氏、奚仲等造车传说,也记述夏启曾动用战车征伐有扈氏,商汤伐夏桀时曾动用不少战车,说明夏代造车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
  关于“奚仲造车”,《左传》《荀子》《墨子》《说文解字》等均有记载。管仲《管子·形势解》一文中,盛赞奚仲的造车水平,“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认为,奚仲所造的“车”应该是具有一定技术标准、具有重大创新的马车。
  有史料记述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正”封地为薛国,在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
  奚仲造车之地在今驻马店平舆县。平舆历史悠久,夏商时期为挚国。
  平舆县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相传挚国国君奚仲看到族人拖曳重物靠肩扛手抬,很吃力。他观察后发现,把东西放滚木上移动会省力很多。他选择当地盛产的质地坚硬的槐木,做出圆木轮子,轮子中间掏孔,两轮孔中间穿一根横木,世界上第一辆靠两个轮子转动的木制车辆就这样诞生了,他命名为“舆”。他的这一发明创造,是人类解决交通问题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奚仲,堪称“大国工匠”。
  因车称“舆”,又因当地地势平坦,后人以“平”字冠名,这也成为“平舆”地名之由来。平舆成为“中国车辆发源地”,名传古今。2008年1月,平舆县被中国民协公布为“中国车舆文化之乡”。
  车舆无语,历史有痕。
  穿行平舆县城,车舆文化元素满满。奚仲公园内,由著名画家、雕塑家娄家本设计的巨大雕塑“车舆创世”,令人印象深刻。
  挚都民俗文化博物馆里,数十辆古老太平车引人注目。太平车由车厢、轸木、车轱辘、车轴等组成,古朴实用又足见巧思匠心。
  “奚仲在平舆发明的车辆,经两千多年改进,宋代演变为太平车,一直沿用到近代。”我省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车舆文化的专家张振立说,太平车是中国古代造车工艺成熟的标志,因其保留夏代“车辀”雏形,有“中国车辆活化石”之誉。
  太平车,中原一带称“轱辘头车”,亦称“牛车”,坚固耐用、行驶平稳,故曰“太平”。这是我国特别是中原地区古代最重要的农业生产、生活交通工具,农耕、播种、收获时,处处可见其身影。它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堪称我国古代造车史上的瑰宝。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太平车逐渐被胶轮马车、架子车、拖拉机、汽车等交通工具取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造车技艺被保留了下来。2006年,平舆县“太平车手工制作工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平舆地方政府加大经费投入,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组建工匠队伍复制太平车,对太平车制作技艺抢救和保护。当地还规划了车舆文化园、奚仲宫、舆侯祠、古车舆博物馆等项目,全力打造“车舆文化”品牌。平舆,正成为游客争相奔赴的“诗和远方”。
  车辙重现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先秦·《车邻》
  史料记载夏代发明了车辆,却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截至目前,中国最早的马车见于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遗址,其结构牢固,工艺复杂,距发明时间很久远了。但中国车辆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处?具体什么模样?至今仍有许多不解之谜。
  真相也在一点点揭开。
  周口淮阳平粮台遗址,继20世纪80年代发现中国最早的排水管道后,2019年又有了重要发现。考古人员在遗址南城门附近早期道路路面上,发现有车辙痕迹。其中一段车辙双条并进,间距0.8米,被专家推测为“双轮车”车辙印迹。
  “经碳14测年,其绝对年代距今4200年。这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对研究中国车轮的发明、车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这一发现,让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淮阳平粮台遗址项目负责人曹艳朋兴奋不已。
  这表明,中原先民4000多年前就有了使用双轮车的传统,这为商代车马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前,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车辙,将中国用车历史上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淮阳平粮台遗址车辙的发现,将中国用车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走在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南侧大路上,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清晰可见。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最近又新发掘出超过5米的车辙,两辙间的轨距为1米左右。目前的车辙主要在宫殿区附近,可见双轮车只有最高贵族才能使用。
  相较于安阳殷墟遗址发现的马车轨距为2.2米至2.4米,无论是平粮台遗址还是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轨距显然窄得多。考古专家许宏认为,这基本上可以肯定它不是马车,而是有某种特殊功用的车子,至于它是用人力还是畜力拉动,目前不得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皂角树遗址出土了二里头文化陶盆残片上的“车”字形契刻符号——两个类似车轮的圆圈,中间由“十”字交叉直线串联,上方连接一个椭圆,从上往下看,类似车厢、两只车轮的样子。
  这个刻符与甲骨文、金文中的“车”字颇相似,同样也有两个类似车轮的圆圈,以及类似车轴和车辀的交叉直线。有学者认为,考虑到二里头遗址已发现了双轮车留下的车辙痕,刻符出现应非偶然,它应当是二里头时代的“车”字。
  车辚辚马萧萧
  天子乃驾雕轸,六骏驳。戴翠帽,倚金较。——东汉·张衡《西京赋》
  殷墟车马坑、洛阳天子六驾车马坑、三门峡虢国车马坑、郑韩故城车马坑、徐阳墓地车马坑、南阳夏庄墓地车马坑……河南考古屡屡发现不同年代的陪葬车马坑,令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等级分化、礼仪制度,更为世人揭开一段由畜力车开启的漫长交通史。
  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发现过商代车马坑。这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
  很早以来,我们的先祖们就开始驯化动物为人类交通效劳了。古文献中多有商人先祖“乘马”、“服牛”的记载。《管子·轻重戊》曰:“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据专家考证,帛是喂牛马的槽,牢是养牛羊用的圈,服是驯服。善迁徙和经商的商人,很早驯服牛、马等牲畜驾车。这一创举,对商人大规模迁徙和频繁的经商活动如虎添翼。
  从考古发掘情况看,在商朝,马车主要是贵族出行代步工具。到了周朝,马车是王公贵族权力的象征。到春秋战国时期,马车成为战争中最重要的武器。当时国力计算以“乘”为单位,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区分。
  这一切,在河南皆“有迹可循”。
  虢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展厅内,原地陈列虢国国君虢季墓、虢季夫人墓和虢国太子墓三座陪葬车马坑,这是目前中国最大、最早的地下车马军阵,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这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们惊叹,如置身军阵,仿佛能听到战马嘶鸣。
  随着车之结构形式逐渐固定,古人开始发挥“创新创造力”,比如加装伞盖、帷幔、防雨防晒等装置,不断提升体验感、舒适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历经战争洗礼后,车辆结构和性能日臻成熟。有的车,可立、可坐、可卧,乘用舒适,装饰奢华……
  2017年7月,2400年前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出行的“豪华房车”,呈现在新郑市郑国车马坑景区3号车马坑内。新发掘出的1号车,车长2.56米、宽1.66米,车舆顶部有防雨防晒设施,顶部周边装饰管状铜器、骨器,车篷上有彩席遗痕,车轮辐条多达26根,足见墓主人身份的尊贵。
  主持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说:“这是迄今为止郑韩故城内所见形制最大、装饰最奢华的马车,为郑国国君出行的‘一号公车’”。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周时礼制森严,出门坐马车要讲究礼仪规矩的。天子到底有没有“驾六”?天子如何“驾六”?自汉代以来,因缺乏实物佐证,夏商周三代天子是“驾六”还是“驾四”,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2002年,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发现,解开了这一历史谜团。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馆长贾中宝说,当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周王城广场,发现397座东周墓葬和18个车马坑,震惊世界。这支“豪华车队”由北向南摆放,其中一辆马车车辕两旁成排对称摆放6匹马尸骨,正是天子之乘。
  汉朝时,“贵者乘车,贱者徒行”,在南阳汉画馆,展厅有一幅极为壮观的车骑出行图像:图中心位置为两驾装饰华贵的马车,车前有七人骑马先导,车后又有八人骑马随行,再现了汉代贵族出则连车列骑的气派场景。
  蒲轮辟四门,双縠似雷奔。唐宋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中,马车成了出行、货运的主要交通工具。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多处太平车身影。
  车辚辚,马萧萧。“马车”驰骋中原数千年,催生了璀璨的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它见证了交通方式重大变革,为现代交通大发展大繁荣埋下了重要伏笔。
  通九州联天下
  大道南北出,车轮无停日。
  ——南宋·陆游《路傍曲》
  晚清以后,随着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马车功能进一步弱化。
  清朝末年,一条贯穿南北的铁路——京汉铁路应运而生,为中原腹地增添了便捷大通道。据《郑县志》记载:“郑州为古东里,自铁路开通后,粉华靡丽,不亚金陵六朝。”此后,随着陇海铁路通车,郑州成为全国铁路枢纽,商业日渐繁荣,快速发展成大城市。
  “奚仲造车”数千年后,随着新中国成立,河南交通运输事业迎来历史性变革。1959年,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在洛阳诞生,至今它仍是中国农田耕作的主力军。
  进入21世纪,河南的交通运输业更是走入蓬勃发展新时代。河南顶尖“王牌”宇通客车,全国市场占有率30%,是全球最大的商用客车生产基地。今年4月,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宇通客车再次担纲重任,连续17年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实力与民族品牌魅力。
  无独有偶,上汽集团郑州发动机分公司一期项目4月份在郑投产。该项目年产能60万台,年产值超过50亿元,郑州成为上汽集团全国最大的发动机制造基地。
  郑州日产主销车型皮卡,多年稳居国内皮卡市场前三位;比亚迪去年落户郑州,主要生产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
  目前,河南有整车生产企业17家,产能145万辆左右。对于汽车产业发展前景,河南“志存高远”。到“十四五”末,河南乘用车产量达到3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30%以上,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今年我省计划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00公里以上,通车总里程将突破8000公里。
  6月16日,郑州东站迎来了“复兴号”家族中技术最前沿的新成员——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它们已伴随全国铁路新列车运行图的实施,投入到京广高铁京武段常态化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中。
  6月20日,随着济郑高铁濮郑段的开通,河南“米”字形高铁最后一画终于完成,河南也率先在全国将“米”字画成。
  车行天下,路通八方。构筑立体交通大格局,河南,将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策划:魏剑
  统筹:陈茁孙勇
  (成员:温小娟张体义张冬云刘春香胡春娜)
  图①郑州航空港站。王玮 摄
  图②2003年,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双轮车辙印。本报资料图
  图③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的车马坑参观(2018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来源:河南日报

科学猜想文集

(389) 《甘肃合水地区500万年古气候分析》之变化分析

甘肃合水地区的古气候,暖季温度不是很高,湿度不是很大,冷季气温不是很低,干燥中帶有一定的湿度,这是植物能四季生长的基本条件。如剑齿象群需要大量植物,三趾马不仅需要大量植物,还是在土壤湿度相对大一些的环境中活动的动物。似双峰骆鸵、安氏鸵鸟是耐旱耐高温的动物,由上述动物综合判断出:合水地区的上述气候应为暖温带气候。170万年的暖温帶气候与今天不太一样。我们再来看看黄万波等科学家对剑齿象生活环境研究,在合水的古河谷边发现一只完整的半躺着的剑齿象骨骼化石。在造山运动还没有形成之前,合水及陕西地区是不可能形成泥石流的,因此,剑齿象是陷入泥泞沼泽之中后被活活饿死埋藏 。而淤泥的形成需要温暖气候及水生草本植物的帮助,生成的淤泥才能将剑齿象陷入进去。剑齿象的大食量与群居生活也证明了该地区的草本植物生长茂盛,而且必须是四季生长茂盛,缺少这个条件剑齿象是无法在秦岭以北获得生存与繁荣。多位科学家对剑齿象生活的时期进行了植物孢粉的分析,结果发现草本植物的孢粉占70%以上,不仅是暖季有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态环境,而且四季如此。

仔细分析剑齿象生活环境的年代又与东非草原气候有些不同,东非高原太阳光辐射力度较强,没有暧季与凉季之分,只有雨季与旱季之分;昼夜温差之分。在剑齿象周围的沙土取样中有沙草科植物,沙草科植物属一年生长期,主要生长于热带或亚热带的浅水环境,一年生长期有利于沙草植物在亚热带地区繁荣,如生长于鄱阳湖的沙草植物等,说明剑齿象生活的环境有可能存在暖季与凉季两个生长周期。而发现的蒿草植物则是喜旱凉的草本植物,今天蒿草植物在亚热带地区也有生长,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的冷季。蒿草的发现证明剑齿象生活的年代四季气候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变化的幅度不是很大,因为太寒冷的环与太干燥的环境也不适合蒿草的生长。

从古生物的出土分析,动物如似双峰骆驼、安氏鸵鸟、中间原鼢鼠等都是喜干燥环境的动物,但动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例如:非洲象喜干燥环境,亚洲象喜潮湿环境,例如:2021年末,中国一只象群在向北迁徙的过中,中国政府采取保护其自然迁徙行为,但象群感觉到其它地区的气候(如干湿度)并不是它们需要的值,于是又折返回原来的生话居住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多样性给我们提出一个挑战,完全使用将今论古的方法,来论述不同地史时期动物生存环境,其结论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亚洲象生存环境就证明剑齿象生活的年代气候环境不能肯定为干燥环,气温也不一定是绝对的热带环境,只要温差幅度不是很大,偏暖偏凉的气候环境都是同种生物种群都能适应的气候环境。

从大气压上看,在地势还处在低海拔位置时,丰富的暖湿气团不断北上,形成的空气湿度应该是非常高的,理论上推出距今500~170万年、合水地区的气候应该是较湿润的,如龟在干燥环境是无法生存的。那么,为什么合水地区会出现大量的喜干旱环境的动植物?如似双峰骆驼、凤杨等等,只有-种大气物理条件可以解释这一混合现象的发生。空气湿度与空气密度存在密不可分的关注。给一组数据,数据来自实验室形成饱和水蒸气压力表(按温度排列):
0 ℃::0.61 (饱和蒸气压)
5 ℃::0.87 (饱和蒸气压)
10 ℃::1.23 (饱和蒸气压)
15 ℃::1.71 (饱和蒸气压)
20 ℃::2.33 (饱和蒸气压)
25 ℃::3.17 (饱和蒸气压)
30 ℃:: 4.25(饱和蒸气压)
35 ℃::5.62 (饱和蒸气压)
这组数据虽然产生于实验室(其中的一小部分数据),如果我们将地球大气圈层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物理环境,那么,这组数据对地球大气环境的演化最一个最好的诠释。如果不同地史时期的大气圈层的空气密度与大气空空间都不一样,不是一个固定模式,而是一个变化模式,那么上述实验数据就是一个有意义的数据。

从另一个角度看,实验是在地球表层做的,因而,实验给出的数据是在现存重力场基础之上给出的数据,因而实验过程中大气压的强度是一个不变的常数,通过改变气体温度来检测空气密度与水分子的可容量,是研究大气物理环境的有效方法。虽然看上去是实验室的数据,但确实能指导认知现实环境的变化能力,如在30℃时绝对压强是4.25,水蒸汽的密度为0.03ρ/kg•m-3 也就是说气温越高,空气中水分子的容量越大,从上述几个数据就可以看出:这一特征。水分子的空气可容量是随着空气密度的增长而增长,当空气密度越大时,空气中水分子饱和量越大,当空气密度越小时,空气的水分子饱和量越小。剑齿象生活时期的秦岭以北地区,在造山运动发生之前,合水地区的海拔高度相对较低,其空气密度与今天一样的前提下,在暖湿气团不断北上的过程中,秦岭以北广大地区的空气湿度应与现在的长江流域相差无几,甚至可能略高一点,这也是蒿草能在此繁荣的主要因表。合水地区生物的多样性,证明在一个生态环境的,会有不同的生物种群在努力的适应这种生态环境,这就构造在一种生态环境中,会有生物种群多样性的繁荣。喜干燥环境动植物的出现合水地区,证明动植物能适应较为湿润的环境,我们认为只能适合热带地区的象群出现在合水地区,证明剑齿象生活的时期,秦岭以北确并不一定是干燥环境,而这种生态环境可能是空气密度比今天大的结果。

在黄河象(剑齿象的中国命名)身边依次分别呈现着黑土、黄土、粉粘土、红色土、砂质粘土以及白垩紫色、灰蓝色页岩,这些不同颜色的土来自不同的年代,从沉积物的记录来看,黄河象周围的沉积物是一种氧化条件下的沉积环境,如一些红色的、黄色的、粉粘土、紫色的沉积物属于氧化环境,黑土属
氧化还原明显,这些土质的组合指示出当时的气候湿润,剑齿象、长鼻三趾马、沙草科植物、蒿草都适合湿润环境,证明土壤中的水分大。到黑土时,土壤中的水分少、干燥,因此氧化还原效应小。丰富的氧化还原土壤从地质学上证明了黄河象生活的时期雨水充沛,日照强烈。为什么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由500万年的热带草原气候演变成今天的半干旱冷凉气候?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找到了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对流层海拔高度的变化,对流层的海拔高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海拔高度即空间与空气密度存在古今不同。距今500万年前,赤道地区对流层的海拔高度不是18~16公里,而是低于这个海拔高度,对流层的海拔高度到了中纬度地区更低,迫使暖湿气团止步于今天的甘、陕地区,形成秦岭以北500万年至170万年充沛降水。大气圈层的空气密度与对流层的高度继续扩展,暖气团的继续北上阻止了北极冰川的形成,同时也保护了甘、陕地区的温暖气候。

第二重要因素是造山运动对气候的影响,热带暖湿气团在向北运动的过程中呈递减状态,就象冷气团在南下的过程中逐步衰减的状态一样,在中纬度地区冷气团可以形成暴风雪,冷气团到了低纬度附近减弱成微弱的降温现象。今天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半湿闰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是陆地大面积扩展与抬升的结果,构成暖湿气团在冷半年的运动过程中消耗过大,是产生的半年干旱半年湿润气候重要因素。距今500万年至170万年,中国南方或者东南方大部份国土还处在海平面上下,华北平原还没有完全形成,暖湿气团在向北运动的过程中,处在无障碍的条件下能迅速到达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形成充沛降水的基本地理环境、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主要原因。而在造山运动发生之后,中国地块的不断抬升阻止了暖湿气团向北运动的范围,使秦岭以北冷半年逐渐走向干旱气候。

(本篇是观看考古纪录片《古气候探秘》第10集《古象化石中的气侯密码》的观后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种材质吸湿性比较好,而且不容易起静电,纺织性能比较好,所以云朵棉制作的产品也比较柔软舒适,可以说是目前品质OK的前提下性价比最高的床品原料。一眼心动丨8款ip
  • 夜晚的五通桥很美,KTV第一次玩到被告知还有10分钟打烊️五通桥九九豆腐脑总店的牛肉酥肉豆腐脑、肥肠咔饼、蔡四孃的蛋烘糕都是十分火爆的[偷笑][偷笑] 【国庆嘉
  • 「所乐也」Le Soleil,在法语中,它的意思是太阳,我们从五感而及心❤,开启一场属于你的,探索快乐、静心、安宁、自在的私人旅程吧#健康##健康生活##十月再
  • 当警觉不实宣传科学减肥并不走谁的心也因人而异在浮躁与踏实中来来往往不如决定脚踏实地[微风]分享一些今日的笔记及思考:1.脑篇:“全世界都在忽悠你,减肥知识我该信
  • 是罗本的经济保障让她拥有了无忧无虑甚至不谙世事的性格,才有了随意放弃梦想与出国机遇的任性,才有了所有人眼中的至纯至善。#追光者观后感# ⚡#罗云熙追光者# 总开
  • 奶呼呼的古仔我只看到¼,剧太长,慢慢看,这部剧简直是颜值top演员合计,这部剧郑少秋,古天乐,张智霖 ,陈松伶 ,罗嘉良 ,张可颐,宣萱,还有天龙八部的段正淳,
  • 在前半生,你吃了蛮多的苦,但你的未来比较光明。你热爱生活,活得潇洒,不管生活在哪里,你总能把日子开出花来。
  • 闭环管理作业的高风险人员从原来的7天集中隔离或者居家隔离7天,改成5天居家健康监测,这也是我们经过实践和评估以后有了调整,这次发现在闭环管理的高风险人员,如果严
  • 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不管自己的贫穷还是富裕,不管自己是失败还是成功,我们都要好好地去生活,潇洒地在人间走一回。人生一辈子,在什么年龄段,都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 #元周率##元周率越努力越幸运# 周柯宇×张嘉元 周(180+的外表清冷高贵公子,内其实就是个憨憨) 元(180+长相清秀,说话一股东北大碴子味,让人有安全感,
  • 过程是:我给他讲完故事,就跟他说圳圳长大了,不需要奶嘴也可以自己睡觉了,奶嘴也坏了,我们跟奶嘴拜拜,他就很开心地拜拜拜拜。对不起板栗了,妈妈只能把锅甩你身上了[
  •  买过的朋友看这段就行: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老朋友“T鲜”茶叶又开始团了,而且这次除了大家熟悉的高性价比“东方本草-草本养生/山有好物-花果味”系列,还有适合想来
  • ”“哎,一样~”⒍“我们睡得很早,还是一如既往的打架。”⒐“你说的好像是你没有跟我抢被子一样,真的是。
  • 我们来这人间一趟,也是要经历这些七情六欲,去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所以不管发生什么,记得放平心态。4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耐心我们都要记得,任何一件事情,想要从变坏到变好
  • 体现价值观的创业型朋友圈这样发⛰️⚪享受当下的意义也有随时准备接受挑战的勇气⚪优秀的人不是不合群 也非天生孤僻只是她学会了如何深度整理内心⚪人生最大的成本:是在
  • 普陀区大渡河路油烟管道清洗021-52378252服务项目: 油烟管道清洗 排油烟机清洗 离芯风机清洗 环保网清洗 油烟净化器清洗运水烟罩清洗 轴流风机清洗 排
  • 萧红《呼兰河传》中最凄美的18段话:满天星光,人生为何这么悲凉? 《呼兰河传》,萧红自传体小说,1940年创作于香港。小说共7章,文学巨匠茅盾为之作序。 1
  • 我家里养我就容易,现在又不是说像古代不能随便回娘家,双方都是平等的,我们两个人结婚是两朋友的事,如果结婚后你和你父母脱离关系,你的要求我全答应,现在什么钱都我家
  • 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公布】#郑州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为大力发展智能建造,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11月9日,住建部公布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名单
  • 2022/4/3小崽子回它的星球啦,估计是嫌弃我这个不称职的铲屎官啦曾经小小的一坨,睡觉喜欢仰着肚肚睡觉,听见我开门的动静一定会呼哧呼哧的跑出来好奇的打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