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距今约6200年,我省首次发现岸上珊瑚礁遗迹】珊瑚礁一般生活在水里,那么你听说过岸上珊瑚礁吗?去年10月中旬18号台风“圆规”登陆琼岛后,陵水黎族自治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在位于该县新村镇盐尽村的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巡查时,发现一片裸露的珊瑚礁遗迹。它的现状如何?下一步如何妥善保护?带着诸多疑问,本报记者前往陵水采访。

  湿地公园内珊瑚礁遗迹鲜有人知

  2月11日上午,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盐尽村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型广告牌,因公园目前在建设中,园内许多设施还未完善,湿地岸边未安装护栏,道路也未建设完工,车辆经过不时扬起一阵尘土。放眼望去,公园内有成片的红树林,数十只白鹭站在水中,不少游客正在岸边钓鱼。

  红树林在微风中摇曳,脚踩着泥泞的道路,为寻找珊瑚礁遗迹,记者在公园内走了20分钟,仍未看见关于珊瑚礁遗迹的指示牌。随后,记者询问现场游客及附近村民,他们均表示不知道公园内有珊瑚礁遗迹。“没听说公园里有珊瑚礁遗迹。”正在锻炼的李先生告诉记者。

  一场台风掀开珊瑚礁遗迹“神秘面纱”

  陵水林业局副局长寇峰告诉记者,去年10月中旬18号台风“圆规”登陆琼岛后,他到新村镇盐尽村巡查时,一块灰白色珊瑚礁引起了他的注意,当他进一步仔细查看时,发现附近竟有一片裸露的珊瑚礁遗迹,整体呈灰白色,十分漂亮,且整条道路下方存在大面积的珊瑚礁,他立刻找到陵水野生动植物协会及相关部门进行初步勘察,两处勘察点珊瑚礁已发掘出的高度均达到了1米左右。

  记者注意到,珊瑚礁遗迹周边已拉起警戒线,鲜有人经过。珊瑚礁内混杂着不少各类贝类生物,因有的道路塌方后,形成路面大坑,从坑边可清晰看到部分珊瑚礁仍“压在”道路下方。陵水野生动植物协会会长梁志方介绍,该珊瑚礁遗迹原本是在道路下方,因道路受雨水冲刷而出露。

  据推测,珊瑚礁遗迹距今约6200年

  寇峰介绍,经初步勘查,该珊瑚礁遗迹分布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有鹿角珊瑚、蕈珊瑚、微孔珊瑚等种属。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后经专家研究表明,该潟(xì)湖所在地区原本为开阔海域,在全新世海侵过程中,随着泥沙沿岸输运、堆积,逐渐形成沙坝,新村潟湖和黎安潟湖逐渐发育成型。而本次在裸露出来的珊瑚礁遗迹上采集的完整珊瑚骨骼碳14测年结果在6130aBP-6210aBP之间,表明当前出露的珊瑚礁遗迹发育时段在距今6200年以前,是全新世大暖期高海面时期发育的。

  寇峰称,该珊瑚礁遗迹的发现对于研究海南岛周边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海平面变化、珊瑚种群结构及珊瑚礁生态系统演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原本珊瑚礁遗迹所在的位置属于公园旁沿海公路,现为保护珊瑚礁遗迹,相关部门已将原本的道路规划向外平移,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到该处巡查,防止‘有心人’进行破坏。”

  如何保护?

  考虑到珊瑚礁遗迹的独特性,以及破坏后的不可恢复性,下一步如何妥善保护?“今年的计划是年底前将湿地公园建设完成。”寇峰表示,根据珊瑚礁遗迹的历史变迁,编制珊瑚礁遗迹人文价值挖掘与推广方案。例如,通过调研总结国内、外地质遗迹科普馆的建设经验和内容组成,初步编制陵水珊瑚礁遗迹展览和科普馆的方案;结合红树林湿地公园相关规划及珊瑚礁遗迹分布,提出相应的保护、科普宣传等规划建议,以便更好地保护和挖掘珊瑚礁遗迹的生态及文化价值。

  意义重大

  梁志方表示,此次发现的珊瑚礁遗迹是在近岸,是我省首次发现岸上珊瑚礁遗迹,也是我省分布面积较广、保存较完整的珊瑚礁遗迹。当前,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内有红树林生态系统、海草床生态系统,如今又发现了珊瑚礁遗迹,表明该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是研究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演化的理想区域。

  海南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张纪亮介绍,珊瑚礁遗迹原本所处的位置是在海洋,现被陆地掩埋,说明此前这块区域发生过气候变化,对海南古气候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同时此次珊瑚礁地貌的浮现,可由此窥得一隅历史时期此处地貌变迁,诠释陵水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记者 吴佳穗 文/图)

【繁荣了400年的“官仓”究竟啥模样 大运河十四仓遗址考古勘查启动】https://t.cn/A66IVUcl

勘探队员展示古代瓷片

  全国重点文物大运河十四仓遗址考古勘查正式启动,这是该遗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勘探调查,也是首次全面勘查。记者于3月10日来到武清区河西务镇东西仓村,走近“繁荣了400年”的十四仓遗址。

  考古行动

  惊醒沉睡数百年的“天下粮仓”

  大运河十四仓遗址位于武清区河西务镇东西仓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元朝初年设立的大运河漕运官办物流仓储管理机构,最初主要承载南粮北运的仓储集散功能,后发展成中国南北方重要物流集散地。在元初至清初的几百年间,这个占据泉州县(武清旧称)一隅的“天下粮仓”,在政治、经济、军事、民间商业往来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该机构50多个七品官司掌的“公务员”班底设置,彰显了中央政权对它的重视;散见于各种文献的记载,则再现了这里曾因官办仓储而衍生的经济繁荣。

  长期以来,十四仓的往日繁荣经由东西仓村及周边百姓口口相传,一直留存在当地人的记忆中,不时出土的各种文物也印证着这个传说的存在。

  2021年春季,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的十四仓遗址前期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批准;经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及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准备,2022年春天,该项目的田野作业正式实施,十四仓遗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勘查作业拉开帷幕。

  实地探访

  60万平方米勘探 400万平方米调查

  京津公路6号,记者与市文保中心工作人员文璋如约见面。导航终点是东西仓村西口,村口南侧是大运河十四仓遗址纪念碑。站在碑前,文璋介绍,十四仓遗址大体位于东西仓村及周边,第三次文物普查确定的范围是50万平方米,根据调查,实际遗址面积应该大得多。十四仓始建于元朝,在数百年繁华岁月里,南方的粮食、茶叶、丝绸、瓷器、兵器、铸币等经由大运河漕运至此,分门别类上岸储存,再分别运往北京或北方其他地方流通。

  文璋介绍,十四仓遗址最近一次试掘是1982年,当时只是小规模零星发掘,在之后40年里,只进行过一次小规模调查,目前正在进行的是首次大规模考古勘探。

  本次前期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勘探是其中一部分。文璋介绍,勘探圈定了60万平方米的面积,项目部把调查范围扩大至400万平方米,技术人员分头作战,步行前进,对沿途的土壤、土质、文物线索进行调查收集,以期准确获取更多的考古信息。调查和勘探同时进行,全部工作已于3月5日开始,预计6个月完成。之后再根据勘查结果决定是否发掘及如何发掘。

  针对网传发掘之说,文璋介绍,文物考古工作有严格的流程,每个流程都要审批。根据规定,调查勘探和发掘是不同的考古工作流程,所以目前说发掘为时过早。

  考古现场

  洛阳铲挖出古海子遗迹

  随后,文璋带领记者穿过东西仓村,来到村南的一片庄稼地。地上留有部分干了的玉米秸。在10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湖泊,被当地人称作“海子”,是开过来的运河船停靠的地方。东西仓村南是“前海子”,现在村北的位置还有个“后海子”。

  玉米地上,探工黄双虎双手握住洛阳铲朝着与地面垂直的方向铲下去,带上来一段段巴掌长圆柱形的泥土。随着洛阳铲进入的土层越来越深,探查就没那么容易了,不仅需要力道,更要求技术。黄师傅差不多每隔五分钟才能挖上来一铲。

  放眼望去,几百平方米的空地里,密密麻麻分布着上百个洛阳铲挖出的圆孔。孔与孔间相隔约一米,排列有序。每个孔边上,整齐地码放着圆柱形土样。文璋指着其中一组土样解释说:“先挖出来的土是黄色的,土质发黏呈瓣状,是经过人类踩踏或车轮碾轧形成的状态,说明这里当年有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曾经的运河河堤;再往下的土呈红色,是烧过的痕迹,可能有人在这里长期埋锅造饭或烧制砖瓦;再下面是黑青色的泥土,应该是河底或河床自然淤积的土层。”通过观察泥土可以肯定,这下面就是曾经的十四仓遗址。

  小小的泥土竟然藏着这么多秘密。“这个红色的应该是古时候的陶片留下的,这个青色的是那时候的青瓦……”文璋指着地上“彩色”的土样介绍说,而一旁的技术员巴维道不时进行考古记录,每个孔洞都有自己的编号,以及对不同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的分析和记录。

  勘探队长马燕奔捡来几片瓷片给记者看,阳光下,被他托在手心里的瓷片发出彩色的光,其中一片天青色带碎纹的,马燕奔说是钧瓷,“这些全是古代的瓷片。”

  当地人说

  小时候就挖出过不少好东西

  采访中,代表东西仓村协助调查勘探的东西仓村村民李国朝不时指点迷津。“我们村地下有好多砖,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常和同伴们一块挖砖。这一挖,出来不少好东西。瓷壶、大秤砣、排列整齐的老钱……老人们说过,我们村曾是官家的仓库,这些秤砣当时叫权,个头很大……”李国朝一边说一边用双手比划着。

  目前,部分十四仓出土文物在武清区博物馆和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妥善保存。

  武清区河西务镇党委书记曹式泉是地方史通,他说:“河西务为津门首驿,十四仓往南到天津东北角,往北到北京东直门,都是60公里。这里距北京通州惠通河码头30公里,当年货物装上小船,沿河而上,到惠通河码头,再由陆路运到北京。”

  武清古称泉州,河西务是其中一镇,因为十四仓的存在,河西务镇名头不小。史料记载,当时的十四仓,是十四组仓库,大小2600多间库房,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在距此不远运河边上的土城村,当年设有十三个收税的衙门,针对往来十四仓的大小船只收税。河西务的“务”,就是“收税的衙门”的意思。

  历史上繁荣的十四仓是怎么消失的呢?曹式泉介绍,清康熙八年闹水患,北运河决堤,大水令十四仓毁于一旦。至此,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到清康熙八年(1670年),十四仓繁荣了将近400年。(记者 高立红 文/摄)

【繁荣了400年的“官仓”究竟啥模样 大运河十四仓遗址考古勘查启动】

  全国重点文物大运河十四仓遗址考古勘查正式启动,这是该遗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勘探调查,也是首次全面勘查。记者于3月10日来到武清区河西务镇东西仓村,走近“繁荣了400年”的十四仓遗址。

  考古行动

  惊醒沉睡数百年的“天下粮仓”

  大运河十四仓遗址位于武清区河西务镇东西仓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元朝初年设立的大运河漕运官办物流仓储管理机构,最初主要承载南粮北运的仓储集散功能,后发展成中国南北方重要物流集散地。在元初至清初的几百年间,这个占据泉州县(武清旧称)一隅的“天下粮仓”,在政治、经济、军事、民间商业往来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该机构50多个七品官司掌的“公务员”班底设置,彰显了中央政权对它的重视;散见于各种文献的记载,则再现了这里曾因官办仓储而衍生的经济繁荣。

  长期以来,十四仓的往日繁荣经由东西仓村及周边百姓口口相传,一直留存在当地人的记忆中,不时出土的各种文物也印证着这个传说的存在。

  2021年春季,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的十四仓遗址前期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批准;经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及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准备,2022年春天,该项目的田野作业正式实施,十四仓遗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勘查作业拉开帷幕。

  实地探访

  60万平方米勘探 400万平方米调查

  京津公路6号,记者与市文保中心工作人员文璋如约见面。导航终点是东西仓村西口,村口南侧是大运河十四仓遗址纪念碑。站在碑前,文璋介绍,十四仓遗址大体位于东西仓村及周边,第三次文物普查确定的范围是50万平方米,根据调查,实际遗址面积应该大得多。十四仓始建于元朝,在数百年繁华岁月里,南方的粮食、茶叶、丝绸、瓷器、兵器、铸币等经由大运河漕运至此,分门别类上岸储存,再分别运往北京或北方其他地方流通。

  文璋介绍,十四仓遗址最近一次试掘是1982年,当时只是小规模零星发掘,在之后40年里,只进行过一次小规模调查,目前正在进行的是首次大规模考古勘探。

  本次前期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勘探是其中一部分。文璋介绍,勘探圈定了60万平方米的面积,项目部把调查范围扩大至400万平方米,技术人员分头作战,步行前进,对沿途的土壤、土质、文物线索进行调查收集,以期准确获取更多的考古信息。调查和勘探同时进行,全部工作已于3月5日开始,预计6个月完成。之后再根据勘查结果决定是否发掘及如何发掘。

  针对网传发掘之说,文璋介绍,文物考古工作有严格的流程,每个流程都要审批。根据规定,调查勘探和发掘是不同的考古工作流程,所以目前说发掘为时过早。

  考古现场

  洛阳铲挖出古海子遗迹

  随后,文璋带领记者穿过东西仓村,来到村南的一片庄稼地。地上留有部分干了的玉米秸。在10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湖泊,被当地人称作“海子”,是开过来的运河船停靠的地方。东西仓村南是“前海子”,现在村北的位置还有个“后海子”。

  玉米地上,探工黄双虎双手握住洛阳铲朝着与地面垂直的方向铲下去,带上来一段段巴掌长圆柱形的泥土。随着洛阳铲进入的土层越来越深,探查就没那么容易了,不仅需要力道,更要求技术。黄师傅差不多每隔五分钟才能挖上来一铲。

  放眼望去,几百平方米的空地里,密密麻麻分布着上百个洛阳铲挖出的圆孔。孔与孔间相隔约一米,排列有序。每个孔边上,整齐地码放着圆柱形土样。文璋指着其中一组土样解释说:“先挖出来的土是黄色的,土质发黏呈瓣状,是经过人类踩踏或车轮碾轧形成的状态,说明这里当年有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曾经的运河河堤;再往下的土呈红色,是烧过的痕迹,可能有人在这里长期埋锅造饭或烧制砖瓦;再下面是黑青色的泥土,应该是河底或河床自然淤积的土层。”通过观察泥土可以肯定,这下面就是曾经的十四仓遗址。

  小小的泥土竟然藏着这么多秘密。“这个红色的应该是古时候的陶片留下的,这个青色的是那时候的青瓦……”文璋指着地上“彩色”的土样介绍说,而一旁的技术员巴维道不时进行考古记录,每个孔洞都有自己的编号,以及对不同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的分析和记录。

  勘探队长马燕奔捡来几片瓷片给记者看,阳光下,被他托在手心里的瓷片发出彩色的光,其中一片天青色带碎纹的,马燕奔说是钧瓷,“这些全是古代的瓷片。”

  当地人说

  小时候就挖出过不少好东西

  采访中,代表东西仓村协助调查勘探的东西仓村村民李国朝不时指点迷津。“我们村地下有好多砖,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常和同伴们一块挖砖。这一挖,出来不少好东西。瓷壶、大秤砣、排列整齐的老钱……老人们说过,我们村曾是官家的仓库,这些秤砣当时叫权,个头很大……”李国朝一边说一边用双手比划着。

  目前,部分十四仓出土文物在武清区博物馆和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妥善保存。

  武清区河西务镇党委书记曹式泉是地方史通,他说:“河西务为津门首驿,十四仓往南到天津东北角,往北到北京东直门,都是60公里。这里距北京通州惠通河码头30公里,当年货物装上小船,沿河而上,到惠通河码头,再由陆路运到北京。”

  武清古称泉州,河西务是其中一镇,因为十四仓的存在,河西务镇名头不小。史料记载,当时的十四仓,是十四组仓库,大小2600多间库房,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在距此不远运河边上的土城村,当年设有十三个收税的衙门,针对往来十四仓的大小船只收税。河西务的“务”,就是“收税的衙门”的意思。

  历史上繁荣的十四仓是怎么消失的呢?曹式泉介绍,清康熙八年闹水患,北运河决堤,大水令十四仓毁于一旦。至此,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到清康熙八年(1670年),十四仓繁荣了将近400年。(记者 高立红 文/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今天,手机的相册莫名其妙的清空了,那种感觉就好像,我仿佛没经历过那段时光一样,我见过的人,遇见有趣的事,吃的美味的东西好像也随着全部清空,我好像熟悉了用手机记录
  • @碳水画和物(p4、p5)✨仔仔双马尾家,这家衣服都好好看,可惜我才知道,以后每一期娃衣都不能错过,图透的两件都绝了,审美棒极了!@小羊牧场-(p18)挑战30
  • #苍井翔太[超话]# 转自昨日推特:1. 转推:『犯人の犯沢さん』声優発表‼︎◣◥◣◥◣◥鈴木園子:松井菜桜子阿笠博士:緒方賢一小嶋元太:高木渉円谷光彦:大谷育
  • 所以这几天因为我的火爆脾气让大家也没法好好去看微博了,今天我就放个抽奖回馈大家,昨天不是有人说我火锅鸡黑幕?这几年赚到的钱,我几乎全部投入到了摄影设备里,因为我
  • ​建议把房上屋‬的藤蔓时及‬处理掉并,‬保​持通风光和‬照,屋内缺乏阳直光‬照的角​落,以可‬在光线暗昏‬的地方设长置‬明​灯,增加宅住‬的阳气。房屋阴暗房的‬
  • #每日一善[超话]#[鲜花]#每日一善# [鲜花]#阳光信用# 遇到什么挫折,做人贵在善良,做事重在坚持, 尽管人心无法看透,但请做个善良的人,一可以不去扎人,
  • 2017德国ANFACHEN海报设计奖截止日期:2017年10月31日比赛主题:Tolerance比赛评审:Suze Barrett、Mieke Gerritz
  • 【全棉时代】女士纯棉中腰内裤2条装[迎福运]只要69[鲜花]推荐:⭐️⭐️⭐️⭐️⭐️贴心穿的就要高品质,都是独立包装,高达99%,远离异味,拒绝瘙痒!【京东
  • 他指出,尽管央行利润上缴所投放的流动性,相当于降准0.5个百分点,但降准是增加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不一定直接带来信贷,而央行上缴的利润将下沉基层、直达市场主体,
  • “廖姐,送给你,这是我自己编的!每天我们三个人相处,就像爸爸妈妈和“好大儿”我就是那个“好大儿”然后就参照河马君的“妈沫儿”编了一个“爸波儿”。
  • 最近都没有时间刷微博,感觉我2g了#何洛洛##红星生产社[超话]#一天下来,总有好多事没来得及完成,大部分事喜欢亲力亲为,可能分配多点下去,其他人会完成的比我好
  • #安宥真综艺宝石# #安宥真悸动之夏# 【图片】221014 机场出发新闻图(©️转载请注明出处)IVE#安宥真# 个人账号:_yujin_anAfter l
  • 绝大部分时候,你觉得是生活戏弄了你,但不过是自我折磨而已。绝大部分时候,你觉得是生活戏弄了你,但不过是自我折磨而已。
  • 想放弃的,我可以给你做失恋戒断,再讲讲我之前那些c淡的感情经历,让你心里平衡点;想挽回的,我就可以发光发热,使出浑身解数帮你,再给你讲讲我和我老公的事情,让你感
  • 下午见了老同学 叙叙旧和吐吐槽感慨性情这东西 真的很难改变的 大家都还是那个耿直girl啊;晚上回妈妈家 俩娘母还是很享受我给我妈修指甲这个温馨环节 我妈这个时
  • 渠县十四次党代会将轻纺服饰确定为首位产业,并成功纳入达州市“3+3+N”现代产业集群培育打造。高速景色十年来,渠县积极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坚持生态、业态、文态、
  • #微博健康公开课#这是一个人被封的第9天,从焦虑到淡漠,如果不是因为工作甚至想关掉手机屏蔽一切外在信息。对时间也开始模糊,有家人有朋友,却在这一刻感觉自己一无所
  • 作为妆前打底,它真的可以说是颜值与实力的战斗机啦#娜涟隔离##美妆# ​​​昨天跟pl面谈,他问我有什么担心的事,我说现在的工作太虚无了,没有具体任务,没有时间
  • 13、说走就走,是人生最华丽的奢侈,也是最灿烂的自由。挥洒少年意气,勾勒美美与共的青春群像.适合旅游时发的小短句1、别处生活的烟火气。
  • [心]有点像“你的名字”的剧情设定 过去和现实相互时空穿插 很喜欢这种效果,这是一部被定义为治愈系的书 并反复默念三遍“治,愈,系”! 但 嗯哼 看起来还是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