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中有物生活相 作中有理艺术品

距离2022年高考还有一个月,每当到这个时候,都有人跟我说高考作文的事情,能不能说一说,可不可猜一猜?比如防疫会不会考之类。我给他们说,说一说可以,猜一猜不可以,即使蒙对了也是瞎猫碰死老鼠可遇不可求。高考作文押题真押不中,因为高考作文命题专家出作文题首先考虑的就是不被押中,至于难点易点偏点怪点都不是问题,一旦被大面积押中,那就是有失公平的大事故,命题专家此轮工作就算彻底失败,命题资格就会彻底失去。
不用去猜想,不想空头心思,并不意味考前不做点准备,备几件兵器,练几招拳脚,赤膊上阵。相反临时抱佛脚还是要抱一抱的,认真准备,精心准备,才能做到有备而来,有备无患。
考前一月高考作文备什么?五天一备,可以有以下六备。
备葫芦,至少可以依葫芦画瓢。这个时候考生眼前该有各种各样的葫芦晃来晃去,越晃越近,越晃越清晰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高考作文的解药。考生必须十分清楚高考作文的主题要求、文体要求、字数要求。如果是记叙文要记中有物,人物故事来自生活,活灵活现。如果是议论文要议中有理有情,合情合理。各类文体的高考作文高分、满分的范卷要有收集,好好读、细细品、默默记、悄悄仿,撕去标签,山寨出新,不露痕迹,套用借用为我所用,派上用场。腰间别着葫芦上考场,心中不慌。
备套路,至少可以有路通罗马。文章是形与神、情与思、文与彩的有机组合。过去流传千年的八股文,刀笔师爷说的凤头猪肚豹尾文,作文课上老师指导的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论点、论据、论证,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散文的形善而神不散都是文章的套路。套路就是结构章法,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基本套路就基本不会走弯路,就可以大步流星抄近路。材料作文走近路不妨确定一个主题,想好标题,大标题下分角度设立三个小标题,分段来议,三合一成文。
备稻草,至少可以有救命稻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考生手里的粮是什么?高考作文的材料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写文章的人最有体会,有材料,写文章就是码字那样容易,无材料写文章就像登山一样吃力。从前我教高三毕业班语文,我提出了最少五个一的要求,学生要有一百个成语、一百句名言名句、一百段美文篇章、一百篇智慧故事、一百则时政社会新闻的备货,其中成语名言名句要滚瓜烂熟,一字不差,其余的要了然于胸,说出大概。不要小看稻草,编好了就是值钱的金项链。
备金玉,至少可以有值钱家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就是败絮其中也要金玉其外,就是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生丽质在当今年代能用美颜也不会素颜出镜。金玉是什么?如何给自己的作文贴金?第一会用词,古语俚语成语,名言名句,流行语会不会用?敢不敢用?第二会整词,仿词,对偶、排比,严谨工整,朗朗上口,美观有气势,为何不用?我常跟学生讲,你们是喜欢喝白开水还是喜欢喝口乐奶茶,你们是喜欢吃白粥还是喜欢八宝粥,除了极少数,都喜欢有内容的,老师也一样。
备格式,至少可以有新鲜花样。倘若高考作文看来看去都是差不多的葫芦娃,内容、语言、形式似曾相识,阅卷老师审美疲劳得很。唯新不厌,玩点格式,搞点新鲜玩意,构思立意、语言风格谁能别出心裁,让老师眼睛一亮谁就能胜出一筹。如果实在创新乏力,也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也要本着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在题目、开头、结尾花点心思,实在有软肋把它夹在中间。这三处恰是火力侦察点。所以题目要醒目简短,富有诗情画意,一语双关,开头要简洁自然,结尾要刚劲有力,意味深长。
备灵魂,至少可以有生机活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文也如此。作文的灵魂是什么?有老师指导了多少年,没有说清楚;有学生写了多少年,没有悟出来。作文的灵魂是文章的奇思妙想。我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比喻,写作文就是建造鸟巢,鸟巢很漂亮,但是空的,不美。如果鸟巢能有几枚蓝莹莹的鸟蛋,有几只飞来飞起叽叽喳喳的小鸟,美不?很美。鸟蛋和小鸟就是作文灵魂思想。作文想要表达何种思想情感,想通了就好比通上了电,就活了,好作文都安放了灵魂。
备好才能写好。何为写好,不妨用六个能对照一下。能大能小,格局大,角度小;能近能远,起点近,联系远;能放能收,放得开,收得拢;能虚能实,铺垫虚,要点实;能庄能谐,主题庄,风格谐;能叙能议,写实叙,升华议。
能不能要看备不备,备好了或许就能。(周竹生)

《金刚经》诸相具足即非具足
第二十四段(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佛说: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佛说:是何缘故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呢?须菩提说: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这里说的“色身”是什么意思呢?色身就是父母所生的肉体之身,此身外表被皮肤包裹,皮肤有颜色,由颜色可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等,故名色身。有生命活力的色身是由五个基本元素所构成的,这五个基本元素必须要蕴合在一起,才会形成一个有生命的色身,所以这个色身又称名“五蕴身”。那么是哪五蕴形成的这个色身呢?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所形成的,其形成状态如下:
1、色蕴:色蕴总括形成色身的五根及外尘五境,扩大点说,包括整个物质世界。色义为质碍,有变坏之义、变碍之义。质碍是指有形质之物互起障碍;变坏是指转变破坏。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名色。五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根;五境是指色、声、香、味、触境。色蕴为眼耳鼻舌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2、受蕴:受是对一切事物外境的接受和领纳,是识心的作用。一般将有所接受分为三领纳,三领纳都是通过触景生情来表现的,即:一、乐:乐是快乐,快乐是一种非常愉快的心情,从心想事成的满意中获取。二、苦:苦是痛苦,是一种非常难过的心情,来自于意外的灾难或失意的情景。三、不苦不乐:既不感觉苦、也不感觉乐,是一种非常短暂的无对境的觉受。
这三领纳在身心上表现为六种受,名六受身。即眼触所生受、耳闻所生受、鼻嗅所生受、舌尝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想所生受。此三领纳与六所受聚合在一起,名受蕴。
3、想蕴:想能对六尘外境及一切事物现象生想象,是识心的作用。想就是思想,指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想能取像为体,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于此加以分别,成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想身,此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
4、行蕴:行能对其他之境,如贪嗔等善恶诸法起造作,是一切心的作用。是指除了色受想识这些没有造作功能的四蕴以外,余下的就是有造作功能的一切行为,行为是通过身口意的造作来完成的,因为内心涉及外境,就能产生行为,一切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也是行的作用。造作有为法之因缘而迁流于三世,三世中所有的行为聚合在一起,名为行蕴。
5、识蕴:识是对六尘外境及一切事物现象有了别、识知的作用。识有八种,即眼耳鼻舌身意各一识,加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共计为八种。其中阿赖耶识为心王,能生一切法,前七识都是阿赖耶识所生,所生之前五识仅有能见能听等功能,而有分别认知等作用的则是第六意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为,都是第六识的作用。第七识只有执取一切事物景象的功能,作用都是靠第六识来完成。心王不仅是一切心识的王,也是天地万物之王,是我们要认识的永恒不灭的自我真心。心王所生之法有种种差别,这些差别集于一所,故名识蕴。
“色身”就是由这五蕴所构成,五蕴为因缘所生,因缘聚则生、散则灭,故知色身为生灭之身,生灭之身不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自我是不生不灭,涅槃妙心,也就是八识心王。学佛之人的所有修行,都是为了找到八识心王这个真实的自我,那么怎么做才能找到呢?需破除五蕴色身即可找到。怎么破呢?首先要对色身生厌离心。怎样才能生厌离心呢?可修不净观等法门。
首先是观自身不净:观肉身是因四大缘识,和合而成之五蕴身,内有烦恼业因的不净种子、外有父母精血的不净种子,在母胎中十月不净,由此几不净,形成了体表与体内各有十二种不净物、体表有“皮、肤、血、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这十二种不净物;体内有“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这十二种不净物;外相有“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这十二种外相不净物。还有人死后特别是水淹死后,尸体胖胀臭烂的究竟不净相等,这所有的不净,都是起观处。
由此观而知我不净,从而领悟生死无常,一切法毕竟无我,对此虚幻不净之身,生起厌离,离此虚幻不净之身,而回归真实的清净自性,进而将这些不净作他观,观他不净,就不会对对方的姿色、美貌、情爱等产生贪欲和触乐,以伏灭心中的欲望和淫念。继而修白骨观、白骨流光观、白骨生肌观、至灭尽定,最后修成三昧真火,灰身灭智,到此已破除五蕴色身,色身即破,法身现前,烦恼不生,生灭永灭,得自在解脱。
以上所说,即是认识色身的意义,认识色身的意义在于正确理解须菩提回答世尊的问话时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因为如来应化来世,是托胎而来,具足肉体色身,但这个肉体色身不是如来真身,如来真身是无形无相的法身,也就是说:色身不是法身,只有见到法身才能见到如来,要见到法身,只能在心内见,心外见到的如来都不是真如来。所以,须菩提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佛说:须菩提!是何缘故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呢?须菩提说:因为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也就是说:具足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色身,不是真实之身,是五蕴聚合而成的假我之身,正是这个假我之色身,障碍了自己真实法身的显现,致使一切众生沦落生死,不得解脱,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具足色身不是具足色身的道理,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领悟到,具足色身,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毫无实义。
佛说: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佛说:是何缘故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呢?须菩提说:因为如来所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那么什么是诸相具足呢?诸相具足的如来有哪些相呢?粗说有法报化三身相、灵身十相、三十二相;细说有无量多的相,因为如来可化现三界六道十二类众生相,十二类众生有无量无边之多,如来都可以各现其相,这些各现之相都集于如来一身,此名诸相具足。
如来虽然具足诸相,但所有的相都是变化无常的,无有一相是恒常不变的。如果说如来的法身相是恒常不变的,那么法身这两个字已落文字相了,落文字相的法身就不是真法身,岂有不变之理!
这变化无常的无量无边多的相里,哪一个相是如来呢?这是无法确定的,无法确定是因为哪一个相都不是如来,既然哪一个相都不是如来,就不能在具足诸相中见到如来。所以须菩提回答如来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诸相具足,不是诸相具足,所谓的诸相具足,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没有实义。
认识“色身”和“诸相”的目的,就是要破色身、见法身;离诸相、见实相。由此而悟入中道实义,开悟自性,实取涅槃,涅槃在自心,如囊中探物,又何愁道不现!

  
可下一步又走错了。

当时又有一个想法,
想学密法,

想到密法可以得到上师的加持,
有个靠山;

另外又想到密法可以发神通,
想学点神通。

当然这种动机都是非常错误的。

当时,
也有这个机缘,
皈依了上普下钦上师,

他老人家是很了不起的人物,
早年参禅就开悟了,
后来学密法,

得到了宁玛派、
噶举派的传承,

那是很了不起的。

他也给我传了几着法,
这一修,
才晓得并不容易;

当然,
我是得到他老人家很大加持的,
帮我消灾免难,
这个得到了;

但是,
学法方面就没有学到东西。

这一晃,
浪费了很多时间。

后来,
自己才逐步地醒悟,
才认识到自己不是大根器,
承认自己学那些东西不行,

这才读净土的经典,
读印光大师的 “ 文钞 ”,
我觉得找到门路了。

我谈这一段自己走的转路,
希望同修们引以为鉴戒。
  
第三点,
净土法门难信,
举不甚举,
这里谈几个。

我出家十年来,
接触到的同修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几种怀疑。

一种,
好多知识分子,
乃至高级知识分子都怀疑,

他们说莲池大师说 :

“ 一句佛号、
一部经,

一生成就 ”,

这跟佛提出的
“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

不是有矛盾吗?

这个问题应咋个理解?

首先要把解门跟行门搞清楚,
佛法是解跟行都并重,

但是有区别,
又有侧重,

莲池大师讲
“ 一门深入 ”,

这是讲的行门,
指导修行必须一门;

“ 深入经藏 ”,
是讲的解门。

行门与解门各有侧重
不能抓到那个话来反对这个,
那是错误的 。

还有一层,
“ 深入经藏 ”
这四个字,
不能理解成博览群经,

“ 深入经藏 ”
是深解义趣,

也就是经常念
“ 开经偈 ” 里的
“ 愿解如来真实义 ”。

也就是悟入佛的知见,
不然,

为什么
“ 深入经藏 ” 能够
“ 智慧如海 ” 呢!

解了如来真实义,
才会有智慧嘛!

这智慧是本有的。

所以,
这跟博览群书研究佛学是两码事,
那个叫世智辩聪,

你把佛经读得再多,
写的论文再漂亮,

头头是道,
引经据典,
莫得用处。

佛法要解行并重,
必须落实到行动上。

你说得天花乱坠莫得用,
了不了生死,
出不了轮回,
学佛的目的是这个,

这跟攻读博士、
写论文是两码事。

还有一层道理,
佛法跟世间的学问完全不同,
世间的学问,
学理工的不懂文史哲;

佛法叫做心地法门,
千经万论,
横说竖说,

深说浅说都说的一个问题,
就是要让众生明心见性。

净土经典提出的
“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

“ 唯心净土,
自性弥陀 ”,

这个跟其他宗派讲的原理莫得区别,
是一致的,

都是讲解这个问题,
就是要让我们明悟自心,
彻见本性。

所以古大德这样讲 :

一经通,
一切经都通了。

世间学问就不可能。

莲池大师提出
“ 一句佛号,
一部经,
一生成就 ”,

未必莲池大师还未深入经藏,

还没有智慧如海吗?

这个道理,
大家认真地想一下!

知识分子往往容易犯这个毛病。

印光大师的弟子,

有相当一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
留学生,

他们请他谈一点很玄妙的哲理,
印光大师说,
那个了不到生死,

“ 老实念佛,
莫换题目 ”!

换题目就是改变法门。

这些人都深信不疑。
  
还有一些同修怀疑这一句佛号太简单了,
怕不保险,

所以自己诵这样经、
那样咒,

甚至有些还要兼修其他法门,
认为多加些东西,
才能增强保险系数。

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那叫杂修。

杂修,
要想今生成就,
绝不可能,
必须一门深入。

这个问题,
我想不详细去阐发了,

我们印有
《 念佛现世十种功德利益 》
那篇文章,

其最后我引了莲池大师
《 竹窗随笔 》里头的一篇
《 念佛不专一 》,

上面说得很清楚了。

我们好多同修都犯这个毛病,
表面上是在修净土,

其实,
遇到啥子灾难来了,

他不念佛号,
要念
《 大悲咒 》
才消得到灾难;

超度亡魂了,
要去放焰口,
念佛不顶事;

忏悔罪业了,
要拜梁皇忏,
认为念佛不顶事。

这个,
他都举了很多,
这个都叫念佛不专一,
实际上也就是并未懂得净土法门的原理。

我们要承认我们是凡夫,
连大阿罗汉都不懂,

我们懂啦?
  
还有一些同修怀疑,
说这个法门好是好,
要求做到一心不乱,
但我们这些人一天到晚都很乱的,

往生怕没有希望?!

这个怀疑,
也是不必要的。

妙莲长老是当代的净宗大德,
他是很有成就的人,

他说 :
“ 至诚恳切 ”就是
“ 一心 ”,

你至诚恳切地念佛,
做到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了,

到了临命终时,
肯定佛来接引,
这个就叫带业往生。

并不要求你做到一心不乱,
能做到一心不乱当然好,
做不到也没关系,

但是必须按按照这个做 ──
至诚恳切,
这是念佛的秘诀。

所以我们在危险关头,
紧急关头,

你念几声都有感应,
因为那个时候至诚恳切。

五逆十恶的人,
他看到地狱相现了

( 平常认为这个是骗人的嘛,
哪有什么地狱!

那个时候亲自看到了,
梦中看到了 )

那阵吓慌了,
那个时候念佛至诚恳切到了极点,
一下就感应道交。

所以这个并不难。

当然必须持戒,
这也是妙莲长老讲的。

我们出家师父
( 比丘、
比丘尼 ),

我们不要说
“ 具足戒 ”,

最少
“ 沙弥十戒 ”
必须守好,

守不好
“ 沙弥十戒 ”,

决定堕落,
绝对堕落。

“ 沙弥十戒 ”
就是四条根本戒嘛,

淫、杀、盗、妄,

另外加上不著香花、
不过午餐食,

不坐卧高广大床,
这个是解决我们对物质欲望的要求。

我们既然想了生死出轮回,
你还去贪着五欲,
贪着物质享受,
那就成问题了。

所以,
要乐道安贫。

什么是道?

持戒修行就是道。

你精神生活充实才能安贫,
精神生活空虚,
当然只有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

那是生烦恼,
造罪业,
不但往生不了,
恐怕下一世人身都保不到。

我们在家的居士同修必须守好
“ 五戒 ”,

守不好五戒,
下一次人身都保不到,
你还能往生吗!

但是,
光守五戒还不行,
五戒守好了,

你也只能是人天道的善人,
你下一世在人天道亨福报;

守好
“ 居士菩萨戒 ”
也不行,

还出不到轮回,
必须守
“ 八关斋戒 ”。

“八关斋戒 ”
是佛陀为了在家弟子制定的出家人的戒,

也是考虑了在家人不可能按出家人那样天天守这个戒,

佛法是非常近人情的。

一个月只有六天,
守六斋日,
这个并不难作到。

佛经上说明了把这个守好了,
你修净土法门,

可以中品中生,
还不是下品。

在这里我奉劝在座的居士同修,
一定要守好这两个戒,

守好
“ 五戒 ”
保人身,

守好
“ 八关斋戒 ”,
是往生的保证。
  
还有人怀疑,
说念佛人死了以后,
是不是往生这个问题说不清楚,
还是个怀疑,

这个说法毫无根据,
我们看祖师大德咋个说的,

彻悟禅师
( 净土宗的祖师 )
他这样说,

临终的瑞相,
就是往生的验证,

那是客观标准,
不是凭哪个说。

妙莲长老说得更具体,
“ 死了有瑞相,
一定生西 ”。

他这一篇开示在
《 往生有份 》
第二集上,
他谈得很清楚。

种瑞相,
并不是好难,

譬如说,
死了过后象睡着了一样,
面部的颜色很好,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
肢体柔软,
这都是瑞相,

只要这样,
这都是往生了。

这里我不详细解释,
请看我那一篇
《 临终念佛往生 》,

我引证妙莲长老那篇开示,
这可消除我们的怀疑。
  
往生净土是最容易,
了生死最容易。

当然,
如果下品往生,
只能说到那里去修行,
就是说只要录取了,

不会开除你,
成绩再差吗,
多读一些时间,
多留几级,
还是要毕业嘛!
  
总起来说,
上面对于
“ 净土易行难信 ”
这个问题,
只能说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我们大家不幸生到末法时代,
但是,
也很幸运地能闻到末法众生对症良药这个法门。

昌臻自己也是很辜负佛恩,
辜负师恩,
走了很多的转路,
才算是把信心坚定了。

自己也在佛前发愿,

也在师父面前发愿 :

有生之年,
一定专修专弘净土法门,
决不动摇,
决不改变。

最后,
我引用圆瑛法师三句话 :

“ 求福、
求慧、
求生净土。”

跟在座的同修们共同勉励!
  
谢谢各位!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线下一盒都得18块钱!线下一盒都得18块钱!
  • rù zé xiào 入 则 孝fù mǔ hūyìng wù huǎn 父 母 呼 , 应 勿 缓 。wà yǔ l
  • #期货超话##螺纹##实时话题##螺纹今日操作建议#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从小无感情体验和感情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对他人施以爱和同情,他们将生长成冷漠无情的性格,很
  • 男孩曾经庆幸自己很早就能找到自己的天命,但这不是故事的终点,他仍会寻找自己的宝藏,那是片更广阔的天地,多年后,当他回头检视自己的足迹,会发现生命因踏实走过而丰美
  • 我相信很多团队的领导者或者企业的领导者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因为在生活中知道却做不到这个事是太常见了。”我虽然并不是十分认同他所有的观点,但是他关于人们知道了并不会
  • 就是那种,不管你完成了多么艰难的任务,得到了多少的夸奖,但心里仍旧告诉自己: " 你能做到的事情,或许很多人也都能做到,这没什么了不起。 虽然这样做
  • 李白五岁的时候随父亲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的青莲乡,遂后来号“青莲居士”。在国外生活的这一段经历,深深地影响力李白的性格和诗歌风格。
  • 鲁迅对这一“落魄人”也青睐有加,他请苏曼殊来与他一起办《新生》杂志,还对人讲:“我的朋友中有一个古怪的人,一有了钱就喝酒用光,没有了钱就到寺里老老实实过活。”我
  • 一个陪伴我走过7年的小宝贝送我的生日礼盒[抱一抱]倩宝宝 现在除了家人和乔 我好想还是没有适应接受对我好的人 还是会觉得我无法回报些什么 所幸在慢慢成长 慢慢
  • #花点心思游津城# 【津南绿屏·八里湾万亩稻田】[太开心]千里飘香的稻田,伴随着蓝天白云,沐浴着阳光晨雾。白云深陋巷,衰草遍闲居。
  • 本次展会所有菊花造型通过菊花栽培技师的精心培育和催花处理,在中秋国庆期间能达到盛花阶段,菊韵春城,在喜迎中秋国庆双节和cop15盛会举办之际,昆明动物园将为广大
  • 在民俗学家看来,永安桥可称为“沈阳第一桥”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43座名桥中,用龙头和龙尾装饰的至今仅有沈阳永安桥这一座,颇为罕见。汽车无故穿花衣 民警摸排终擒敌
  • 环雅公司则认为,他们对江某对门的业主违建一事曾进行积极的跟进,也通知过相关部门进行干预,对门业主也非常配合,将违建部分拆除并恢复原状。他还提出,环雅公司作为一个
  • 所以我非常不能理解的是:一个人恋爱、婚姻的选择权、决定权为什么还要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但是每个人自己的人生难道不是个人自己去过的吗?
  •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无忧无虑的生活一辈子,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大衣哥自然也是这样的想法,因为他的儿子实在是太沉迷游戏了,有一个漂亮能干的老婆来管理朱
  • 。玉米片蘸酱:用烤得香脆的玉米片蘸酸辣带一点点甜的酱汁,有想要看球内味儿了,要配两杯酒才完美!
  • 在疫情这场生与死的拉锯战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对人民生命的尊重。如同人到中年的我们,还没有好好地享受
  • 原本想在私信回复你的,但你把我拉黑了,是这样的,我一年多没上微博了,也早不追星了,我是资深老干部类的二次猿,也不可能和你吵架ky,更不是谁的小hao,我只有这一
  • 我这个号不是追星号 但是偶尔会发我老公我儿(贵了是老公憨了是我儿) 昨天看完舞台就十一点了立马去睡觉了,早上篮球训练也没时间看微博,现在课间去大号微博一看主
  •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于1991年9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主要藏品有堪称中国沙盘之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