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经修行》——余秋雨

三,那些否定

空,是一个坐标。由它一比,世间很多重大的物态、心态、生态,都由重变轻,由大变小,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了。

因此,要阐释空,仰望空,逼近空,触及空,必须运用一系列减除之法,断灭之法,否定之法。

《心经》虽然短简短,却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例如“不”和“无”的整齐排列。确实,只有经过“不”和“无”的大扫除,才能真正开拓出的“空”空间,

先说“不”。

《心经》说,在空相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把这几个“不”都翻译成了“无所谓”,即“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这里的“无所谓”不是没有,事实上,生活灭,垢和零,增和减还是存在的,但是没有绝对意义,也没有固定差异。

生是灭的开始,因此生中隐藏着灭。反之,灭中有包含着生,或启动着另一番生。因此,没有纯粹的生,也没有纯粹的灭。它们之间,并不是彻底对立。

垢和净也是一样。“水至清则无鱼”,净和垢历来并存,只是比例变动而已,而且,大净中很可能潜伏着大垢,“含剧毒而无迹”;大垢中也可能隐藏着大净,“出淤泥而不染”。

增和减更难判定。似增实减,似减实增的情形,比比皆是。结果,增也无所谓增,减也无所谓减,非增非减,不增不减,归之于空。

总之,空门,就是打通之门。把生和灭之间的门打通,把垢和净之间的门打通,把增和减之间的门打通,打通了,也就进入“空门”。空的最大、最常见障碍,是一座座关着的门,关着的门,就是强行切割之门,互相觊觎之门,自寻烦恼之门。因此,《心经》对这些关着的门,说了那么多“不”,要它们全部打通。

《心经》用的最多的否定字,是“无”。

在空的世界,各种障碍都要接受“无”的荡涤。大致以下几种——

第一种,荡涤感觉障碍。人们常常会相信“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过”,而佛教则对人的感觉保持怀疑。直接感觉到的一切,极有可能是表象、暂相、假象。因此《心静》指出,从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都不可完全信赖,都不要过于在乎,甚至都可以视之为无,这也说明。“看破”之“看”,与一般的视觉,并不相同。

第二种,荡涤界限障碍。人们走上感觉误区之后,又会设置很多界限,作为认识世界的栏杆和台阶。其实这些界限都是心造的,实际并不存在。《心经》里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指从最初的视觉到最后的意识,人们划出很多界线,都应该撤除。世上很多学者和行政官员一直以“划界”作为自己的行为主轴,其实都是在做分化世界的事情。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划界有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还是在设置障碍。因此,也要视界为无。

第三种,荡涤生存障碍。很多智者和哲人,老是在研究人类生存的很多麻烦课题。例如,明白和愚黯、衰老和死亡、痛苦和灭亡、机智和收获等等。佛教认为,这些问题没有归向,无从解决,因此也就无法成立。《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那么重要的一系列难题,答案都是“无”。历来都是人类生存的大课题。明黯老死,似乎更是有更事关及生存等级。《心经》认为没有这种等级,也不应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自认的机智和收获,更没有着眼的必要。但这些人人都看重的思维山峦都归之于无,空的境界才能真正出现。

那么多“无”,概括起来也就是“无常”。“无常”二字,对世界种种固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周期性、逻辑性提出了根本的怀疑。因此,正是“无常”,可以排除一系列障碍。无常,初一听让人心神不定。但是,当它宣布,原来让人心神安定的那些“规律”和,“必然”都不可靠。人们的心神也就会搁置在“小安定”后获得的“大安定”。

既然整体是无常,那就不要那么多预测、判断、分析了。来什么就是什么,当下面对,即时处理。也就是说,从“失去依靠”走向了“不必依靠”。

因无常而不必依靠,那就叫“自在”。

如果这一系列障碍都得以排除,那么,由这些障碍带来的精神恶果也可以避免了。也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正是这两个“无”,可以使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只可惜,以上一系列被“无”所否定的东西,世人常常不舍得丢弃,那么,随之也就无法丢弃那些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了。

一连串的否定,组成了一场“空们大扫除”。为的是挣脱种种现状,达到没有障碍的“如来”境界。

四,度化众生

《心经》认为,以“无”入“空”,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同是一个“智”,小机智徒增障碍,被佛经称为“漏智”,属于排除之列。排除了小机智,就能开启大智慧,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因此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即“大智慧度化”,简称“智度”。佛典中,有《大智度论》。

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小乘佛教,重在个人解脱,大乘佛教,重在众生度化。个人解脱的理由和程序都已经说得很清楚。那么,从逻辑上,为什么还要拓展成众生度化呢?

有人说,这是佛教随从了普世道德,不在乎自身逻辑。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佛教由“度己”而导致“度人”的逻辑,很清晰,下面,且让我略加梳理。

如前所述,佛教在阐明“空”的学说时,着力排除种种界定,拆卸道道门槛。很快就碰到了最重要的一个界定,那就是“他我”之间的界定。遇到了最后一道门槛,那就是“人己”之间的门槛。

“我”是什么?显然,不管在生理意义、伦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是“性空”。生理意义上的“我”,是速朽的皮囊,伦理意义上的“我”,是随着亲情关系必然陨灭而不知自己是谁的孤鸟,社会意义上的“我”,是被一堆人造身份所堆垒而成的空洞名号。正如前面已经说到,一切“拥有”,都是“假有”,那么,接下来,一切“拥有者”本人,也是空相,富人的钱财是空,高官的权位是空,而重要的是富人和高官本身,也是空。那么,不是高官和富人的普通人呢?也一样,都是空相。

现代西方思维中,“我”是一切的出发点。我的存在,我的权利,我的成败,我的性格……这便是欲望的渊藪,冲突的本体,烦恼的根源。

佛教以很大的力度,对“我”提出了质疑。不是质疑我个人的优缺点,而是质疑“我”这个概念本身的存在基点。质疑的结果,是主张放弃对“我”的执着,即破除“我执”。

我前面说到,《心经》里包涵了那么多“无”,都可以概括为“无常”,其实,在“无常”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最根本的“无”,那就是“无我”。

历代不少佛教学者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八个字当作佛教的精髓,我很赞成。

在世界各大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中,佛教明确地提出了对自我个体放弃、消融和超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成熟等级。

佛教当然可以与那些主张个体圆满、个体成功的学说共存于世,但它又不能不指出,一切“完满”和“成功”都不可能真实。因此所谓“完满的个体”、“成功的个体”必然承载着多重虚假。扩而大之,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很多“完满的个体”和“成功的个体”,或者企图“完满”或“成功”的个体,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因此这个世界必定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而这些以“完满”,“成功”自许者的下场也一定是苦,而且是难言之苦。

佛教正是因为破除“我执”,主张“无我”,才让那些自许“完满”,自许“成功”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简言之,因“无我”,才“灭苦”。

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禅宗中有“我即是佛”的说法,此“我”与“无我”并不矛盾。此“我”无欲,此“我”无名,只是作为一个精神宅体的例证,说明“人人皆有佛性”,可由可由切身做起。恰恰是佛性,能够有力抵挡“我”的“自性”。

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度化众人也就有了可能。如果人人都以“佛”自认,那就不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我”,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与我”境界。

“人人皆有佛性”,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如果单独解脱了,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那么,这个自以为的“解脱”了个人还会寸步难行。如果别人没有解脱,那么,为了防护自己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这么一划界,空境便顿时消失,解脱也无从说起。

诚如谚语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一个修行者即使把自己修炼成的一滴最纯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同样,如果大家都成了纯净的清水,却还有一滴仍然污浊,那么,大家的纯净还能保持吗?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要解脱,也要大家一起解脱。

更重要的是,佛教既然“无我”,也就无所谓“度己”。“度己”之说,不符合“无我”的宏旨。“无我”的空境,必把大千世界作为唯一主体,达到前面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发誓引渡每一个“兄弟”。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维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接谛,接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珂。”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也与“到彼岸去”连在一起了。《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时说:“涅槃为彼岸”。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他们的“大誓愿”就是“度一切众生”。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当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反对伤害。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每个人都要在一方净土修一颗禅心,才能邂逅内心深处的宁静。在社会、在单位、在家庭当一个人心静如水时,心灵才能像明镜一样一尘不染。
佛曰:“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春来花自清,秋至叶飘零。”与事处事、与人处人,若心自在,人的肢体语言就会自然。
人要适时远离世俗喧嚣的当下,置身于宁静的山水之间,潺潺流水,俊秀山峰,烟雾缭绕,让心在安静的环境里,体味自己真实情感的流动,洗涤自己心灵魂深处,或悲、或喜,释放自己的情怀。顷刻间化作一缕轻烟,悄然淡去。在这凡尘俗世中,终于打开了自己心灵的窗户,看到时光旖旎,看到了花开花落。看到了似山是山、似水是水的境界带来的快乐。
卸载了心灵所有的负累与牵缠,人才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随性随心,才会走向神往的天堂。

(图为光与影的快乐!) https://t.cn/R2WxWA1

心,是人生戏的导演;念,是人生境的底片。人生的苦乐,不在于遇到多少事,而在于心里装着多少事!清空心里的阴霾,心净才能心静,心静才能自在、自安! ​​​ ​​​【人生佛理网renshengfoli.com】 #佛理人生##佛##人生##人生微语##人生感悟##人生絮语##天道##天道网##人生佛理##人生佛理网##renshengfoli.com#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听见了吗gmy[允悲]祝你以后喜欢谁谁不把你当回事,你不爱听什么就能听到什么,你的福报热点发散,热钱开始声东击西,出货阶段,拿不准的空仓也比瞎几把买强的多。我不
  • 那这种损害是否是单方的责任,或者说是否可以参考运动过程中的自甘风险原则,即我参与了运动,已经预料过运动过程中会产生肉体伤害和财产损失,那除了非主观恶意上的刻意破
  • 股指期货方面,今天沪深300和中证1000股指期货贴水幅度基本与昨日一致,今天股指期货盘面上略有点变化,连续多日的贴水常态,使得多头和空头当前已经不再重视短期贴
  • #佐佐家新品今晚20:00开售# 【妲己小红裙】ping➕zan揪一宝送券有1⃣️个宝宝错过这条红裙 我都会难过[泪]无论是度假/音乐节出去玩 还是日常姐妹出街
  • 今日热文‼《南挽傅渊廷》南挽傅渊廷(全章节无弹窗)全文阅读傅渊廷4RMt4DNg [给力]书名:《南挽傅渊廷》 [给力]主角:南挽傅渊廷 全文请到公#众#号【岁
  • #每日一餐分享##好好吃饭##包包土土吃了啥#虽然这个月第二次感冒发烧,但是两天就好了,不知道身体算是好还是不好。是的,不可以了,我要早睡早起,运动不止了#每日
  • 我只告诉你厚德载物,可以万事如意,红尘无我,会更好的生活,天天小我,怕一切,报怨一切,必食恶果,修心修德,一念无我,去爱整个世界吧。有的弟子也报怨我,你的发心错
  • 见秦无疏进门,虞怜给他一个灿烂的笑容:“你回来啦,刚烙好的饼子,你赶紧洗手来吃。”她刚看了下,搪瓷罐里的猪油剩的不多,中午她还无知的用清油点了火,所以再炒菜的话
  • 有些人,因为不懂珍惜而渐行渐远,有些事,[失望][嘻嘻][挖鼻]因为无关轻重而逐渐淡忘;有些人,因为真诚相待而更加珍惜,有些事,因为相互感动而更加美好。有些人,
  • 看透的人,处处是生机;看不透的人,处处是困境。看透的人,处处是生机;看不透的人,处处是困境。
  • 石英表好还是电子表好Casio品牌推出的G-Shock系列可以说是电子表中的王者,凭着其耐用性、以用家需要主导的设计,加上时尚又不过时的外观,让品牌出品立于不败
  • 每次我看到女主离开家的时候我都祈祷他不要再回来了,但是女主心中对于家庭的不舍也让我难以想象,他会幻想夫妻与母亲的改变,尝试让姐姐和哥哥指控肖恩……并不是说他的家
  • 总有一天要勇敢长大,抬头看着刺目的阳光,合上书页忘记美好的童话。#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阳光信用#☀️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从梦想走向另一个梦想,从遥
  • 文:周仰 编辑:刘东摄影:艾略特·厄威特(Elliott Erwitt)图片提供: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本文节选自《摄影之友》2024年4月刊#
  • [图片]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要想得到,就得学会付出和坚持。越来越感觉,年轻人有目标,有理想,有梦想的重要性了。
  • 在材质方面选用了316精钢,整体腕表打磨的也是非常亮色,整体腕表的抛光也是非常具有颜值感,同时侧面的菱角处也是非常光滑,手感非常舒适!当然对于腕表后期佩戴过程中
  • 此次展会为“陕耀全球”百团千企出海第三展,陕企以精湛的产品工艺、厚道的经商文化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现场成交额约2000万元。”他表示,下半年还想去吉尔
  • 3天后平台开~说起来,没有什么比跟喜欢的人一起贴贴更让人感到嘴角上扬的事啦!#每日一善[超话]# [浪]#每日一善# [太阳]#阳光信用# 青春是用来浪费用来做
  • 在路上碰到很怕的狗的时候会把我往身后拦把我往边上拉 昨天出去玩的时候看到一只特别特别可爱的小猫 然后他就蹲在旁边看逗它 后来走了之后还一直和我念叨说那只猫猫真的
  • 彬彬哥呀,我也很好奇,你最想去什么地方旅游呢?亲爱的彬彬哥: 好久没有给你写信啦,今天想和你聊聊关于旅游的那些事儿呢。